北京紫禁城的菩提樹
黎云昆
北京紫禁城西北角有一殿,稱“英華殿”。英華殿是明清兩代皇太后及太妃、太嬪禮佛之地。
明劉若愚《酌中志》載:英華殿前有菩提樹二株,結(jié)子可作念珠。詞臣張士范作偈,其序文略曰:“大內(nèi)西北之隅,建有英華殿一處。殿前菩提樹二株,聞系九蓮菩薩慈圣皇祖母所植,葉如楸,子不從花得,乃生于葉之背,拾作念珠,較南產(chǎn)者,惜不甚大。然色黃潤,而分瓣之線色微白,名‘納多’,寶之。神廟以圣母上賓,奉御容于樹之東北別殿,值朔望節(jié)即親詣行禮。每瞻仰雙樹,若有杯之思焉。因上尊號曰‘九蓮菩薩’云。偶禪持此珠作施,備述其詳如此。臣張士范敬撰小偈,以代頌言云云。”
劉若愚出生于軍人世家,其家世襲延慶衛(wèi)指揮僉事,其父劉應祺官至遼陽協(xié)鎮(zhèn)副總兵。劉若愚本人卻于16歲時自宮,一年后入宮做了太監(jiān),他在晚年把自己數(shù)十年在宮中的見聞,編成明宮廷雜史《酌中志》。
劉文提到:“英華殿前有菩提樹二株,結(jié)子可作念珠。”
劉涉及到樹木方面的知識知之不多,便引了張士范的論述。
張士范,曾詔充南宮御書房,授庶常,后轉(zhuǎn)至經(jīng)筵講授經(jīng)史、翰林院日講、侍講學士。經(jīng)歷萬歷、泰昌、天啟三代,號稱“三代帝王之師”,賜“太師第”、“圣朝名士”。范積一生之博學多才,名聞朝野。
張士范文稱“聞系九蓮菩薩慈圣皇祖母所植”,也就是說,聽說是“九蓮菩薩慈圣皇祖母”所植。這“九蓮菩薩慈圣皇祖母”即明神宗,也就是萬歷皇帝,生母李太后親手所植。李太后逝世后,萬歷皇帝始上尊號為“九蓮菩薩”,故有所稱。彼時,李太后已經(jīng)去世,故稱“皇祖母”。
到了清朝這一傳聞便被坐實。
清王士禛《香祖筆記》載:“明大內(nèi)英華殿供西番佛像,殿前菩提樹二,孝定皇太后手植也。”孝定皇太后即是萬歷皇帝生母李太后。
王士禛是清初順治十四年(1657)進士,官至刑部尚書,也曾入翰林院,任國史副總裁。他下的結(jié)論是不容置疑的,此后,英華殿前這兩株菩提樹就是李太后種的了。
李太后在明史上是一位可圈可點的人物。她對萬歷皇帝的教育是非常嚴厲的。萬歷皇帝10歲登基,還是個孩子,有時不愿讀書,或胡作非為,李太后便馬上將他召來,讓他長跪于地。每遇上朝之日,李太后五更時(凌晨3-5時)便叫他起床,讓太監(jiān)取水為他洗臉,籍此打消睡意,然后領著他上朝。正是由于李太后對萬歷皇帝的嚴格教育,朱翊鈞在位最初的十年里,開創(chuàng)了“萬歷中興”局面。
不過后來萬歷皇帝開始荒于政事,沉湎于酒色之中,開創(chuàng)了中國歷史上皇帝數(shù)十年不上朝的先例。好在,那時并沒有宦官之亂,沒有外戚干政,也沒奸臣當?shù)?,沒有外敵入侵。
當然,這已經(jīng)和李太后無大關系了。
李太后還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,北京的慈壽寺就是她老人家建的。據(jù)《日下舊聞考》記:“慈壽寺去阜成八里,圣母慈圣皇太后所建,經(jīng)始于萬歷四年,成于萬歷六年……慈圣皇太后為穆考薦冥祉,神宗祈嗣,寺成賜名慈壽寺……有永安壽塔,塔十三級,高聳入云。”現(xiàn)在寺已經(jīng)毀了,塔還在,地名也在。
清朝皇帝也信佛,所以李太后手植的菩提樹,在清朝也得到了很好的保護。乾隆皇帝還特地作詩一首,《英華殿菩提樹》:“何年畢鉢羅(原注:菩提樹一名畢鈐羅見酉陽雜俎),植茲清虛境。徑尋有旁枝,蟠拏芝幢影。翩翩集佳鳥,團團覆金井。靈根天所遺,嘉防越以靜。我聞菩提種,物物皆具領。此樹獨擅名,無乃非平等。舉一堪例諸,樹以無知省。”(乾隆《御制詩集》)
不過,這李太后在英華殿手植的菩提樹是真正的菩提樹嗎?
菩提樹是榕族榕屬的大喬木植物。只能在兩廣、云南等地生長,在北京肯定是不能存活的??梢哉f李太后在英華殿手植的,不是菩提樹。
再者,此樹結(jié)子可作念珠。菩提樹果為聚花果,就像無花果、桑葚一樣,果中沒有一個大的硬核,根本不能制作念珠。據(jù)此也可以判定此樹不可能是菩提樹。
那么,所謂李太后在英華殿手植的菩提樹可能是什么樹呢?
曾見網(wǎng)上有人撰文,認為此樹是椴樹。此說有一定的道理。
張士范對英華殿前菩提樹“葉如楸,子不從花得,乃生于葉之背,”的描述是非常細致的。張顯然親自觀察過此樹。葉如楸,是說葉子和楸樹的葉子相像,楸樹的葉為心形,菩提樹的葉子也是心形,這也是為什么英華殿前的樹被稱作菩提樹的原因。但“子不從花得,乃生于葉之背”的描述就不對了。
所有的果實都是由花而成,先開花,再結(jié)果,不會長在葉子上,當然也不會長在葉子的背面。
不過張文所說的“子不從花得,乃生于葉之背”的描述,卻正符合椴樹的特征。只不過張所說的 “葉”,不是葉,而是苞片(bract)。
苞片是花序內(nèi)不能促進植物生長的變態(tài)葉狀物。比一般葉小,或變?yōu)轺[葉狀,與葉顏色相同,有保護花芽作用?;ㄔ诎谋Wo下,開花結(jié)子。
椴樹果下面的葉狀物不是椴樹葉,正是苞片。椴樹的苞片為窄長圓形,苞片上直接長出果枝,最后結(jié)果。椴樹葉為心形,不會直接長出果來(圖1)。
不過,我國的椴樹可以在北京生長的大約只有糠椴(Tilia mandshurica Rup et Maxim.)、蒙椴(Tilia mongolica Maxim.)和紫椴(Tilia amurensis Rupr.)三種。這些椴樹雖然結(jié)子,但都太小,糠椴種子每粒重0.230克、紫椴0.034克、蒙椴與紫椴相差無幾。不能制作念珠。
我國椴樹的種類很多,但鄭萬鈞先生主編的《中國樹木志》所開列的20幾種椴樹,其種子都因太小,也都不能制作念珠。
朋友告,故宮的賈慧果先生曾撰文,指出英華殿前有菩提樹是歐椴。
歐椴中確有結(jié)子大的。如心葉椴(Tilia cordata Mill.)是椴樹科椴樹屬植物,野生狀態(tài)下樹高可達35米。果近球形,徑4-8厘米,木質(zhì),灰綠色,具不明顯棱,密被絨毛。制作念珠沒有問題。
心葉椴原產(chǎn)自英國西部石灰石懸崖和潮濕的林地中,歐美等國均有引進,長在北京不會有什么問題。
那么,明朝時如何將歐椴引至北京紫禁城的呢?
最大的可能,歐椴是傳教士引入的。
明朝后期歐洲傳教士開始有計劃地進入中國傳教。這些傳教士中很多人就是科學家。如利瑪竇、湯若望、南懷仁等。他們不僅能將西方的科學技術傳至中國,而且還能準確地預測日食和彗星的出現(xiàn)。由于當時認為日食和彗星的出現(xiàn)與皇帝的命運和國家的興衰有關,所以這些傳教士便受到了社會的追捧和皇帝的青睞。利瑪竇本人就受到了萬歷皇帝的召見,以致當時的大臣,如徐光啟、李之藻、楊淇園等均加入了天主教,甚至明代末帝崇禎的皇后也曾表示要皈依天主教。
因此,傳教士將歐椴帶至北京并最終種在了紫禁城,這是十分可能的。
圖1
我也說兩句 |
版權(quán)聲明: 1.依據(jù)《服務條款》,本網(wǎng)頁發(fā)布的原創(chuàng)作品,版權(quán)歸發(fā)布者(即注冊用戶)所有;本網(wǎng)頁發(fā)布的轉(zhuǎn)載作品,由發(fā)布者按照互聯(lián)網(wǎng)精神進行分享,遵守相關法律法規(guī),無商業(yè)獲利行為,無版權(quán)糾紛。 2.本網(wǎng)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,阿酷公司是網(wǎng)絡服務提供者,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。該項服務免費,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。 名稱:阿酷(北京)科技發(fā)展有限公司 聯(lián)系人:李女士,QQ468780427 網(wǎng)絡地址:www.arkoo.com 3.本網(wǎng)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,完全遵守《信息網(wǎng)絡傳播權(quán)保護條例》。如有侵權(quán)行為,請權(quán)利人通知阿酷公司,阿酷公司將根據(jù)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(guī)定刪除侵權(quán)作品。 |